1828年5月26日东印度公司发售新加坡市中心的好几块“厝地”时,华人Cowee Toang、Sim Loo-ah和沈允(Sim Hoon)分别买下位于直落亚逸的三块地;这三块地连同后来的五块地皮,成了今日天福宫所在地……。根据天福宫的碑铭记录,天福宫是由八块地组成,现存地契只能看到当中五块地的来龙去脉。除此之外,福建会馆也保存了崇文阁三块地的地契……。
陈笃生在1838至1839年之间,为筹建天福宫开始收购土地时,每块地的价格介于160元至200元不等。
从土地转让契约上的签名,再次确定一件事,那便是陈笃生原名陈卓生。他在买地建天福宫时,所有文件上的亲笔签名,全部都用陈卓生,而不是陈笃生……。天福宫建庙时的碑铭记录清楚说明天福宫是由八块地组成,……天福宫碑铭上说“开买厝地八所,并费银壹千玖百四拾四元”……。
天福宫的地契,一直都是由新加坡福建会馆的主席或会长负责保管。……1973年5月的会议记录显示,当时的理事会决定以会馆名义,向银行租赁保险箱以存放所有产业之“牙兰”(Grant,即地契)。在那之前,福建会馆是由各股主任负责保管、收藏各自的相关产业地契,例如教育组主任保管、收藏学校的地契。
从存放地契的信封看,这批地契曾存放在大华银行的保险箱,直到1985年1月10日才由当时的财政组主任何瑶琨取出,之后便存放在会馆的保险库内。